致敬青春 | 战斗的青春
1937年7月7日夜,宛平城外忽然枪声大作,一场近代以来中国最为惨烈的持久战打响了。战争爆发后,形势急转直下,华北、华东、华中相继沦陷,亿万人家破人亡,流离失所。
那时的延安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抗战的热土,是热血青年向往的革命圣地,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音乐家安波的儿子刘嘉绥说,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和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吸引着一批又一批抗日爱国青年从四面八方涌来。
中国延安鲁艺校友会常务副会长、
音乐家安波的儿子刘嘉绥
讲述青年们在延安的故事
从1937年7月到1939年6月,延安接纳了3万多名青年学生,国际友人柯棣华大夫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地赞叹:“奇迹,奇迹,这是20世纪中国的耶路撒冷!”
延安就像一颗在沉沉黑夜里闪耀的北斗星,把大批的革命青年、抗日志士从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异国他乡召唤到黄河之滨、宝塔山下。
延安与中国青年
【节选】
柯仲平
一 问延安
青年!中国青年!
延安吃的小米饭,
延安穿的麻草鞋,
为什么你爱延安?
二 青年答
我们不怕走烂脚底板,
也不怕路遇“九妖十八怪”,
只怕吃不上延安的小米,
不能到前方抗战,
只怕取不上延安的经典
不能变成最革命的青年。
……
三 延安做总结
啊!青年!青年
勇敢的中国青年!
多情的中国青年!
你穿破了延安的草鞋,
你取得了一些活生生的革命经典,
你吃饱了延安的小米饭,
你有了一个能思想的脑袋。
你呀你,你前进!
你将开花在华北华南,
结实在鸭绿江边,
青年!你可爱的中国青年!
这首柯仲平创作的《延安与中国青年》,像一股欢腾的活水流向人的心田,颂扬着延安与青年之间密不可分的革命豪情。
1942年5月,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毛泽东发表了《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号召文艺工作者走出小“鲁艺”,到大“鲁艺”去,投身于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创作适合于人民群众欣赏口味的新文艺。此后,鲁艺组成了文字、音乐、戏剧、美术等十几个工作团、演出队、创作组,有的深入群众,有的奔赴前方,创作了歌剧《白毛女》、秧歌剧《兄妹开荒》、小说《李有才板话》、诗歌《王贵与李香香》等一大批经典艺术作品。
身处于这片新天地之中的何其芳,有感于这股蓬勃迸发的青春力量,情不自禁地写下《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何其芳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我歌唱早晨,
我歌唱希望,
我歌唱那些属于未来的事物,
我歌唱那些正在生长的力量。
我的歌呵,
你飞吧,
飞到那些年轻人的心中
去找你停留的地方。
所有使我像草一样颤抖过的
快乐或者好的思想,
都变成声音飞到四方八面去吧,
不管它像一阵微风
或者一片阳光。
轻轻地从我琴弦上
失掉了成年的忧伤,
我重新变得年轻了,
我的血流得很快,
对于生活我又充满了梦想,充满了渴望。
在那个战火纷飞、民族危亡的时刻,在中国西南一隅的昆明,也留存了一束希望之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华北及沿海许多大城市的高等学校纷纷内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无奈战火迅速蔓延,长沙连遭敌机轰炸,1938年2月,学校被迫继续西迁,回撤至云南昆明。同年4月,学校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从长沙到昆明,大多数教师和同学乘火车、坐汽车,辗转香港、广西进入云南。而最艰苦的一路,是闻一多带队的徒步行走团。闻一多的长孙、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闻黎明说,这个徒步行走团由267名家庭贫困的男同学和11位中青年教师组成,闻一多便是带队教师之一。他们走过3600里,跨越3个省区,足足行走了68天。没有条件剃胡子,闻一多便开始蓄须。到了昆明以后闻一多说,“这胡子我就留着,什么时候抗战胜利了,我什么时候再剃!”
闻黎明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没有教室,就临时租借加搭建,联大师生在短时间内迅速恢复了学术研究,并且不断地创造着当时中国的最新科研成果。96岁的西南联大校友胡邦定老先生回忆起那段日子记忆犹新,他说,在联大读书,在联大听课,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它有蔡元培先生提倡的思想自由、学术自由、兼容并包这种传统。西南联大很喜欢学生有创意,而不是死念教条,这是它培养出人才的一个重要的因素。
96岁的西南联大校友胡邦定先生接受采访前准备的提纲,一遍遍修改的字迹,让我们看到西南联大人的严谨与真诚
西南联大虽然只存在了8年,但却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得主、4位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4位两院院士及100多位人文大师。后来成为“九叶诗群”代表诗人的穆旦,也在当时的联大校园中,写出了对于战时中国的独特的《赞美》。
赞美
【节选】
穆旦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仍在这广大的山河中等待,
等待着,我们无言的痛苦是太多了,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然而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了!他最终挣脱了战争的阴影,迎来了一个崭新的黎明!
策划:赵薇 付淳
记者:周彬
责任编辑:席宇泽
关键字:鲁艺传承、鲁艺活动、历史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