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牺牲校友考略
摘 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北延安、山西武乡县创建了延安鲁艺和晋东南鲁艺两所艺术院校。两所院校关系密切,延安鲁艺教员参与了晋东南鲁艺的创建,而晋东南鲁艺最终也并入延安鲁艺。延安鲁艺在抗战时期不仅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而且很多延安鲁艺校友奔赴前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而英勇牺牲。
关键词:抗战时期;延安鲁艺;晋东南鲁艺;牺牲校友
作者简介:张志云,男,江西彭泽人,历史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饶师范学院史地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历史文献学、唐宋文化史,专著有《亲和万民:宋代嘉礼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年出版)。
延安鲁艺旧址
延安鲁艺全称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她是1938年中国共产党为培养抗日战争时期的文艺干部和文艺工作者在延安创建的一所综合性文学艺术学校。目前国内学者对延安鲁艺与抗战之间的关联已有相关研究成果。王培元探讨了延安鲁艺的产生、创作以及历经的各种思想争论,尤其介绍了何其芳、周立波、周扬等作家在延安鲁艺的成长历程。王卫则论述了延安鲁艺在抗战中发展壮大的情况,尤其是确立“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宗旨的有关史实,认为延安鲁艺在培育人才和文艺创作推广工作上成绩斐然,对新中国的文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宋菊芳肯定了延安鲁艺从创立到发展过程中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突出的历史贡献,并指出它的优良传统和教学模式至今仍对我们有巨大的启发和借鉴作用。①总体看来,以上研究对延安鲁艺的历史贡献作了较全面的诠释,然而笔者查阅史料时发现,很多延安鲁艺的校友在抗战时期献出了年轻生命,而学界很少有人触及这一课题。此外,这些牺牲的延安鲁艺校友不仅来自国内不同地区,而且还有东南亚尤其是泰国的华侨。历史上的延安鲁艺又是如何对来自各地的学员开展统战工作,此类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笔者不揣浅陋,试对延安鲁艺及晋东南鲁艺的创立与发展、延安鲁艺对学员开展的统战工作、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牺牲校友生平及反思等问题加以探讨。舛误之处,敬请方家批评指正。
一、延安鲁艺及晋东南鲁艺的创立与发展
1938年2月,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毛泽东和周恩来领衔,林伯渠、徐特立、成仿吾、艾思奇、周扬等人联名发布鲁迅艺术学院《创立缘起》。在此文件第三段中明确指出,“艺术——戏剧、音乐、美术、文学是宣传鼓动与组织广大群众最有力的武器,艺术工作者——这是对于目前抗战不可缺少的力量,因之培养抗战的艺术工作干部在目前也是不容稍缓的工作。”[1]4鉴于当时的陕甘宁边区已经有培养政治、军事干部的抗日军政大学、陕北公学等学校,但是缺少培养专门艺术方面干部的学校,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创立这所艺术学院,并以已故的鲁迅先生命名。1938年4月10日,鲁迅艺术学院正式在延安成立,毛泽东出席成立大会并发表讲话。刚成立时的鲁迅艺术学院校址设在延安城北门外西面山坡的半山坳上,共有窑洞40多孔、平房十几间。1939年秋校址搬至延安城东门外桥儿沟,占用此地的基督教教堂,另外又修建了很多窑洞和平房,基建设备较为宽绰。[2]157鲁迅艺术学院先后设置了戏剧系、音乐系、美术系、文学系。1939年夏季,为培养华北地区的敌后文艺干部,中国共产党中央派遣沙可夫等人率领鲁迅艺术学院的部分成员赶赴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并联合陕北公学等校创办华北联合大学。是年11月,留在延安的部分师生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的决定,恢复鲁迅艺术学院。1940年后校名更为“鲁迅艺术文学院”,简称“鲁艺”。1943年4月,鲁迅艺术文学院并入延安大学,组建为延安大学鲁迅文艺学院[3]100。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11月延安鲁艺迁往东北。直到1996年,延安大学鲁迅艺术学院才恢复重建。综上,延安鲁艺即指从1938年4月10日成立到1945年11月迁往东北这一时期校址设在延安的鲁艺。
1939年,以129师为主干的八路军野战队转战华北敌后晋冀鲁豫边区。为加强抗日宣传和丰富军民生活,晋冀鲁豫边区军队和地方纷纷成立剧团和宣传队。为了提高当地文艺队伍的专业水平,中国共产党中央北方局决定在边区晋东南建立一所培养文艺干部的专科学校——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4]。1940年1月1日,在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的直接关怀下,“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在八路军前方总部所在地山西省武乡县王家峪村邻近的下北漳村正式成立。朱德亲笔为《鲁艺校刊》题写刊名,彭德怀、左权、罗瑞卿等曾亲临学校讲课。为区别于1938年在延安成立的“鲁迅艺术学院”,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简称为“晋东南鲁艺”“前方鲁艺”或“太行鲁艺”。这是一所由共产党、八路军独立创办的艺术学校,先后由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直接领导。在创立之初,延安鲁艺也派出部分教员参与建设[4],其下设戏剧、音乐、美术三个系。1942年5月,侵华日军纠集日伪军多达五万余人,对中国冀中军区发动空前残酷的军事扫荡。经历一个多月的日军扫荡与八路军反“扫荡”,冀中根据地遭到残酷摧残,部分八路军主力部队被迫转移至晋西北地区。在此背景下,八路军野战政治部作出部署,把晋东南鲁艺并入延安鲁艺,一部分成员回到延安,其余成员加入各抗日根据地的文艺团体。在两年多的时间里,晋东南鲁艺为冀中、太行等抗日根据地培养了大批艺术人才,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综上,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西北先后创建的延安鲁艺与晋东南鲁艺关系密切。延安鲁艺派到前方工作的教员直接参与了晋东南鲁艺的创建,晋东南鲁艺在冀中根据地遭到日军军事扫荡之后于1942年6月并入延安鲁艺。
面对日本对中国的全面侵略,延安鲁艺自成立之初便高举抗日大旗,吸引全国文艺工作者奔赴延安,为延安鲁艺的创建与发展以及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就有很多延安鲁艺校友牺牲了宝贵生命。
二、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牺牲校友考述
由于延安鲁艺地处抗战大后方,故抗战中牺牲者多为毕业的校友。据相关资料,对延安鲁艺校友中牺牲烈士生平考述如下:
(一)张文彦,1914年出生,河北晋宁人,延安鲁艺文学系学员。张文彦早年毕业于东北大学电气工程系,参加过北平“一二•九”运动,1938年进入延安鲁艺文学系第2期学习。毕业后奔赴华北根据地工作,在一二九师十三团训练队任政治教员一职。1940年8月,八路军在华北敌后发动百团大战。是年10月,张文彦在山西省黎城县黄崖洞附近得关家垴战斗中身负重伤,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6岁[1]241。
(二)严熹,又名严僖②,1917年出生,江苏无锡(江阴河塘镇,现已并入长泾镇)人,延安鲁艺戏剧系学员。严熹从小失去母亲,作为长子的他十几岁就去上海当学徒,并在那里参加地下党,后来又辗转去往延安,进入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华北八路军野战政治部火星剧社,负责戏剧创作工作。1941年任晋东南鲁艺戏剧系主任,1942年2月反“扫荡”期间,按照上级要求,晋东南鲁艺师生分成七八个小组,奔赴辽县各战时指挥部协助抗日工作,并与民兵一起打游击战。严熹和晋东南鲁艺教务处干部李思中被分配在辽县境内明长城著名关隘口黄泽关西北的梁沟工作。梁沟有一小型兵工厂,是日军进攻的目标。二月某日辽县芹泉镇高峪村发生敌情,严熹与李思中立即带领民兵指挥群众转移,在最后帮助一位患病老人转移之后,他们打算从一条小道撤退,然而这条小道已被日军封锁。他们在随后的战斗中英勇牺牲③,后来两人被当地村民安葬在五里地外的杨家庄村④。严熹牺牲时年仅25岁[4]。
(三)朱杰民,原名周极明,四川合川县(今重庆市合川县)思居乡人。朱杰民1918年9月11日出生,1938年3月到延安后,先在陕北公学学习,7月到鲁艺音乐系第2期学习。1938年末,与延安鲁艺部分成员东渡黄河,奔赴太行山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八路军总部所在地。1939年2月,山西民族革命艺术学校成立,朱杰民担任音乐科主任。1941年1月,晋东南鲁艺成立,朱杰民又担任音乐系教员,与同事创作了《百团大战歌》、《麻雀战》、《磨炒面》等歌曲。1942年2月,朱杰民被派遣到辽县麻田镇上口村工作。某日凌晨他和当地民兵在村口与前来偷袭的日军遭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与日军白刃肉搏。杀伤一些敌人以后,朱杰民身上亦被刺伤多达十余处,壮烈牺牲,年仅24岁[5]。
(四)梁传燊,生年不详,泰国华侨。1938年7月到延安鲁艺文学系学习。1939年在晋西北壮烈牺牲⑤。
(五)凌明,原名李知明,生年不详,浙江吴兴人。凌明爱好音乐及文艺,为延安鲁艺音乐系第2期学员。1938年他被调往陕西富县西南的张村驿夜校工作,1939年7月随军赶赴华北战地工作。1941年春凌明由冀中赴晋东南,途中穿越敌人封锁线时惨遭日军袭击,壮烈牺牲[1]。
(六)牧军,原名梁传荣,生年不详,泰国华侨,祖籍广东省。曾于曼谷启明学校学习,热心参加救国运动。1938年由海外远道来延安,进入鲁艺文学系第2期学习。1938年下半年调赴华北工作,因身体虚弱,积劳成疾,1941年在前方逝世[1]。
(七)刘虑深,生卒年及籍贯不详。1938年在鲁艺担任大队长工作,后离开延安奔赴大青山开展抗日活动,因积劳成疾而逝世[1]。
(八)周宗彬,生年不详,河北沧县人。爱好戏剧艺术,1939年春进入鲁艺普通部学习,7月随军赴华北联大。毕业后,周宗彬被派到八路军一二〇师三五八旅战火剧工作。是年日寇九路围攻晋西北时,周宗彬病逝于战斗岗位[1]。
(九)吴虹,生年及籍贯不详。北平京华美专肄业,抗战初毅然抛弃富裕而舒适的家庭生活,参加西北战地服务团工作。1938年进入延安鲁艺美术系第1期学习。为人慷慨,富于互助精神,思想觉悟高,家里寄来的钱都捐献给集体。1940年越过日寇封锁线,吴虹因久病复发,医治无效逝世。
(十)路玲,女,1916年出生,湖南人,延安鲁艺戏剧系学员。路玲年幼便失去父母,随继母居住上海,后与革命青年苏路结婚。1938年,夫妻奔赴延安,进入鲁迅艺术学院戏剧系学习。1938年10月,夫妻来到西安,路玲参加东北战地服务团话剧《中华民族的子孙》演出。此后,夫妻随该团到冀中参加八路军,并随军转战于冀中平原,为战地服务演出。1942年 5月,日军在冀中发动大“扫荡”。6月16日,路玲与剧社十几位同志在白洋淀大树刘庄被日军包围,路玲被日军残忍刺杀,壮烈牺牲,年仅26岁。当地群众安葬其遗体于白洋淀边[6]。
(十一)陈九,原名朱秀良,生卒年及籍贯均不详,延安鲁艺美术系学员。实习期间在抗战前线牺牲,尚未及毕业[7]。
(十二)李文基,延安鲁艺文学系学员,生平及牺牲情况不详。
以上十二人均为延安鲁艺校友,其中严熹、朱杰民曾在晋东南鲁艺学校任教。1942年7月6日下午,为纪念中华民族抗日战争五周年,表达对上列殉难校友的无限哀思,号召鼓舞全体教职学员向革命烈士学习,延安鲁艺隆重举行抗战五周年殉难校友追悼大会。周扬担任此次大会主席,与会者除鲁艺全体教职学员外,还有延安各机关数百名来宾。[1]此外,晋东南鲁艺校长李伯钊也来到追悼会,沉痛缅怀了烈士们的光辉业迹。[1]
三、对抗战时期延安鲁艺牺牲校友的反思
据网络媒体报道,山西晋中市左权县麻田镇上口村青年赵亚飞,20多年来致力于为抗战时期牺牲在左权县(注:1942年9月辽县易名为左权县)的革命烈士寻找亲属。其中延安鲁艺校友、晋东南鲁艺教员严熹、朱杰民的亲属已经找到,但是李思中的亲人还未有着落。[8]赵亚飞在其新浪博客中记载,延安鲁艺研究会主任刘嘉绥老师与他取得联系,刘老师说:“我看过你整理的鲁艺资料,非常感谢,你们山西就有二十多位鲁艺人牺牲在那里。”[9] 然而即便是笔者竭尽所能地找寻资料,也仅仅统计了在山西牺牲的延安鲁艺六位校友。因此,对抗战时期牺牲的鲁艺人的整理与研究任重道远。在搜集、统计鲁艺牺牲校友和师生史料的过程中,笔者也略有几分感慨,兹陈述如下。
其一,上世纪发生在1931年至1945年的那场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太多与深重的苦难,多少仁人志士在抗日战争中流血牺牲。从延安鲁艺牺牲校友牺牲时的年龄来看,大多只有二十多岁,很多人尚未成家。抗战的最终胜利来之不易,是用烈士们的生命换来的,新中国的建立来之不易,我们应该缅怀革命先烈,珍惜现在的和平年代。
其二,我们应当赞扬并提倡山西左权县赵亚飞先生为革命烈士寻亲的义举。在赵亚飞的博客中,我们还能看到他拍摄的一些现场图片,很多安葬抗战英烈的墓地因为地方搞建设,得不到妥善保护而遭到毁坏。其中一张图片是左权县芹泉镇杨家庄村被丢弃在路边的一块孤零零的碑文,上面刻着:河北东鹿城北南四塚村,陈有信之墓,民国二十八年三月二十六日未时。当地人说:“(这是)埋着好几个兵工厂的人,还有碑,前几年修路都毁了,就剩下一块碑了。”[9]老百姓所说的兵工厂就在前文提及鲁艺校友严熹在辽县工作的梁沟附近。我们不能忘记历史,更不能因地方建设去肆意破坏革命先烈们的墓地。地方政府有责任统一收殓这些先烈们的遗骸,妥善安置到烈士陵园或者公墓。唯有如此,这些为了民族解放而英勇献出宝贵生命、长眠于地下的革命英烈们才能安息。
(致谢:在本文写作过程中,延安大学历史系秦艳峰副教授提供了有关泰国华侨梁传燊的资料,谨致谢忱!)
相关研究参见王培元《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王卫《抗战时期的延安鲁艺及其历史贡献》,《西部学刊》2018年第12期;宋菊芳《延安鲁艺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历史贡献及启示》,《陕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
② 著名木刻家彦涵日记《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战友们》记载为“严僖”。参见齐鲁网山东要闻“为烈士寻亲:山东籍八路军李思中烈士的亲人在哪里?”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2015/1119/2608303.shtml
③ 彦涵日记《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战友们》记载,严僖与李思中(李治忠)还有该区区长、村长四人为寻找门板抬着一位生病卧床老太太疏散出村之后,在山坡上休息吃炒面时,敌寇包围上来,区长跳崖逃生。严僖打出一颗手榴弹没有爆炸,正要跳崖时,敌寇机枪散射,腰中五弹,坠崖牺牲。随身携带卦包中,有一本从彦某某手中借阅的《铁流》小说一本,全被他的血液浸透,如同一块砖头。参见齐鲁网山东要闻“为烈士寻亲:山东籍八路军李思中烈士的亲人在哪里?”http://news.iqilu.com/shandong/yaowen/2015/1119/2608303.shtml
④ 山西农民青年赵亚飞,多年执着帮助抗战烈士寻亲,严熹遗骸得以返乡。参见《无锡籍抗日烈士严熹的亲人被找到终能魂归故里》,《无锡日报》2014年12月14日。
⑤ 参见泰国归侨联谊会《英魂录》编委会:《泰国归侨英魂录》,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89年版;此外,延安市宝塔区王家坪革命旧址华侨联合会展馆展出资料中也提到梁传燊,但对其生平,也只有很简略的记载。
参考文献:
[1] 贺志强等.鲁艺史话[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2] 王云凤.延安大学校史[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3] 《延安大学史》编委会.延安大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 海啸,高鲁.40年代的晋东南鲁迅艺术学校[J].新文化史料,1997(6)
[5] 洪飞.英雄血染太行山----悼念青年音乐家朱杰明烈士[J].人民音乐,1994(10)
[6] 路玲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8%B7%AF%E7%8E%B2/4345954?fr=aladdin
[7] 杨德忠.延安鲁艺美术系的招生及学员名单[J].中国书画,2010(12)
[8]山西左权县村民赵亚飞连续20多年为抗日烈士寻亲[EB/OL].http://www.kaixian.tv/gd/2015/0821/559042.html
[9]延安鲁艺在前方----严熹烈士的亲人在那里? [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457429d0102vdkk.html